所謂的
日曬處理法(Natural process),嚴謹一點來說應該稱爲「全漿果乾燥法」。是歷史最悠久、也看似最簡單的處理法:一千多年來,原則上就是採收咖啡漿果後,把果子鋪在地上曬到幹,再去除已經幹掉的果皮/果肉/咖啡殼…然後得到生豆,如此而已。
但這個看似簡單的操作,實則卻有着最複雜多變又難控的微生物作用與風味產物!
先說微生物的作用:數以百千計的各種微生物基本上區分成真菌、細菌、酵母等三大類;而這些微生物它們偏好的環境與養分各異,好比好氧/厭氧、溫度、水活性、糖的種類、酸鹼值…皆不相同。單單一個水分活性環境,從0.88~1.0、0.80~0.88、0.60~0.80這三個主要的大範圍,就分別可以創造對這三大類微生物有利環境(好比真菌能適應最低的水分活性,0.60以上皆可活動;酵母則能在0.80~0.88的環境工作,但一般的細菌則不行!)。如果再配上供應大量或較少量的糖類(可以由咖啡品種與漿果的成熟度來調控),以及乾燥的速率…就可以營造特定類型微生物的活躍與否,一定程度地調控發酵的程度與類型。
這也是爲什麼Wilford在影片中要特別提到「乾燥速率」這個重點因素!因爲原則上,乾燥速率就是傳統日曬法調控風味的操作關鍵。
當然,嚴格來說,Wilford掌握的更是日曬處理時果皮與果肉層的「水分活性曲線」;這條曲線第一個影響的就是發酵速率:水分活性愈高,發酵速率愈快。再來,這條曲線還會影響發酵的類型:不同的水分活性區段,適合不同類型的微生物,同時也就適合不同的發酵生物化學途徑。更重要的是,這條曲線從頭到尾的連續動作所促進與抑制的微生物活躍度,決定了果皮與果肉內容物的轉化和一次生化產物的積累…配合後續化學縮合反應、揮發與滲入作用,便決定了這批日曬豆的風味。
這看似傳統而基本的日曬豆操作,其實需要關注的細節非常地多!其實已經難倒很多試圖製作優秀日曬咖啡的農場、處理廠…有喝過艾利達微批次日曬豆的朋友們一定都能明確感受到,這些批次各異的咖啡風貌與美感,放眼全世界也不多見。
相對於許多更想走到尖端以尋求突破的農民,一股紛紛投入厭氧處理的潮流下,Wilford雖然也開始了他的研究與少量的試驗,但看起來並不心急…小編猜測,他的老神在在其來有自:先學會走,再學會跑。如不能掌握傳統日曬法在微生物調控的關鍵,引進更復雜的新技術其實並不能帶來任何優勢。
關注公衆號,發送 133009 免費閱讀全文
2019-06-02 12:33:33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