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已經習慣在外面喝咖啡時,只想點杯
拿鐵咖啡呢?
根據臺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的報導,全世界約有7成的成人患有「乳糖不耐症」,發生率依人種、地方之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北歐人估計約有2~15 %,亞洲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卻可高達95%。
乳糖不耐症主要是因爲小腸內沒有足夠可分解乳糖的酵素,所以乳糖在沒有完全被分解時就進入大腸。而被大腸腸道菌利用分解生成大量氣體、水、酸性物質,造成打嗝、嘔吐、放屁、腹脹、腹痛、腹瀉及酸味的水便。
亞洲人通常在小時候,還有足夠的酵素可以分解乳糖,但是成人後,多數人無法分解乳糖的酵素。雖然仍然可以承受250ml以下的牛奶,但這仍然引發出了我想要問的問題:「超過九成的亞洲人有乳糖不耐症,那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喝拿鐵呢?」。
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我認爲,最大的問題點,還是我們能夠喝到的咖啡口味太單一了。人的偏好多有不同,爲了掩蓋掉不滿意的口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改點拿鐵,利用奶香掩蓋掉自己不甚滿意的咖啡口味。即使自己有乳糖不耐症,腸胃不適的反應畢竟沒有咖啡難喝來得及時。甚至有人還不知道自己腸胃的問題來自於乳糖,而不斷地喫着各種益生菌去壓抑乳糖不耐症的後果。
爲什麼我們能夠喝到的咖啡口味如此單一呢?可能是因爲從八零年代開始,各式咖啡開始被引進,那時人們不斷喝着罐裝或是即溶咖啡等主要由羅布斯塔豆製造而成的咖啡。羅布斯塔這種豆子因爲不怕蟲咬、日曬,因此價格較低,大量被罐裝或是即溶咖啡等廠商應用。不過這種豆子因爲沒有迷人的細緻風味,通常都較苦。甚至因爲被設定是低價產品,栽植處理方法搭多極爲粗糙,導致時常有土味、贓味、甚至是一股類似燒焦輪胎、塑膠的味道。
繼即溶、罐裝咖啡後,臺灣咖啡店風潮的先行者「星巴克」,讓這種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因爲星巴克最一開始,是想將義大利的濃縮咖啡espresso引進美國。所有的咖啡口味通常都相對偏向濃縮咖啡這種極爲深厚且帶苦味的味道。
問題來了,最先喝咖啡的咖啡愛好者,他們的味蕾已經被訓練成,要喝到這種口味才覺得是咖啡的時候。後進的各大廠商通常也會依循着相同的模式,將咖啡口味調整成「較爲適合當地市場的口味」。
於是,即使許多人喜歡的咖啡不是路邊隨手可得的味道,但因爲選擇不多,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拿鐵咖啡。將原本不太能接受的咖啡風味蓋掉。
但咖啡是不只一種口味的,有沒有可能,常喝拿鐵的你,想要的其實不是拿鐵,而是另一種跟過往不同的風味?在世界各地,許多新型態的精品咖啡的手衝風潮正在慢慢崛起,我們也是其中之一。
這種精品咖啡,認爲咖啡應該要用恰恰好的濃度去呈現出咖啡本身的風味,如果你體驗過的話,你會發現,原來咖啡的口味是甘甜而非苦厚的。爲了呈現最原始的原味,精品咖啡通常也不會使用意式咖啡機,因爲義式咖啡機採用高溫高壓,反而容易破壞咖啡的原味。而是用水萃取。常常採用手衝或是賽風壺的方式沖泡。
但不同的是,我們熱愛咖啡,也同時熱愛生活。我們認爲咖啡可以更簡單而且純粹。雖然採取的是精品咖啡的標準,對於萃取率、濃度與咖啡品種有着堅持。但我們卻將沖泡咖啡的過程變得更簡單。透過把咖啡作成茶包的方式,利用保鮮小包裝,讓使用者每天只要30秒,就可以輕鬆在家泡出冰咖啡、熱咖啡、冰釀咖啡、熱釀咖啡。甚至,如果你真的很愛奶香,也可以用我們的咖啡泡出不加一滴水的拿鐵這種特殊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