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你最喜歡哪種方式調理的咖啡?我所聽過的答案形形色色。例如,有人喜歡虹吸壺(Syphon)的清純,有人偏愛法國壓(French Press)的濃郁,也有人覺得以絨布濾袋沖泡的咖啡,其均衡度才恰到好處。還有少數死忠份子,認爲除了Espresso外,其他任何咖啡都不值得一提。不過,這麼多年來,卻從未見有人提及
土耳其咖啡,甚至,很多人對土耳其咖啡簡直連概念都沒有,這真是極大遺憾。
何以如此?一個留傳於咖啡世界這麼悠久、風味又極迷人的調理法,對於臺灣的咖啡愛好者,居然如此陌生?有人看法如下:臺灣的咖啡文化,最先是源於日本,而日本則傳自歐洲。歐洲的主體宗教是基督教,對歐洲人來說,伊斯蘭世界根本是一個異教徒的世界,飲用咖啡的習慣雖然由伊斯蘭地區傳播而來,但伊斯蘭的咖啡文化卻並未被歐洲人全盤接受。尤其十八世紀,當歐洲發展出自己的煮、浸、濾各種方法之後,幾乎就完全揚棄了土耳其式的調理法。再加上,煮土耳其咖啡需要一些悠閒的氣氛和較多的時間,而“悠閒”正是忙碌社會里的一種奢侈,“時間”也是很多人不願意消耗的資源,這是如今無論在美國或歐洲(除了地中海東岸少數地區),難得見到土耳其咖啡蹤跡的緣故。日本和臺灣,當然也不免有相似的情形。
回想多年前,初踏入咖啡世界,從書中認識了
土耳其咖啡,深深被這古老又充滿異國情調的調理方式迷住。當時就想找機會自己動手試試看,卻苦於買不到Ibrik。Ibrik,是煮
土耳其咖啡必不可少的壺。要知道,上個世紀70年代的初期,臺灣連沖泡咖啡的普通器材都不多,像現在很多人都已熟悉的虹吸壺、手衝濾杯、法國壓等,當時只在少數幾家咖啡專門店有得賣,至於Ibrik,那就別提了,可說連影子都見不到。我當時一有機會就往臺北跑,而且凡遇見像樣的咖啡店,必定佇足尋找,希望能找到Ibrik。終於有一次,經過仁愛路的某間咖啡店(事隔多年,不敢確定有沒有記錯?),竟然發現,面向大街的玻璃櫥窗裏,一個Ibrik,我的“夢中情壺”,風情萬千地擺放在那兒!讀者很難想像我當時的興奮心情。我衝進店裏,決心即使淘光口袋裏所有的鈔票(當然,回家的車錢除外),也要把它買下來。可是店主兜頭就潑了我一盆冷水:這是櫥窗的展示品,不賣。我費盡脣舌、一再提高出價,還是無法打動他,只好怏怏不捨,緩步離開。不過才走出十幾步,店主就追了上來,把我叫住。我正高興以爲他改變了心意,願意把Ibrik賣給我,但,不是!店主以相當謙卑的態度,問我:這個壺是怎麼個使用法?原來他完全不知道Ibrik到底該如何操作。我那時年紀輕,修養還不到家,再加上折騰了老半天仍然達不到目的,心情十分不佳……,總之,後來加快腳步離開了。
與烹飪類似,相同食材的料理方法不限一種,
土耳其咖啡也沒有統一的調理手法。例如,除了家有喪事或刻意表達不友善,傳統上的土耳其咖啡,一定是加糖的;可是近年來,受到歐洲流行趨勢的影響,地中海東岸至中東一帶的大城市,開始有人喝起不加糖的土耳其咖啡;另外,正如同一杯完美的Espresso 絕不可缺少一層綿密的Crema ,傳統上,一杯道地的土耳其咖啡,其表面也必須要有一層厚厚的泡沫,這層泡沫被稱爲咖啡的“面子”,少了它,調理咖啡的人會面上無光。而如今好像也不再講究:像去年我在巴爾幹半島旅遊,喝過兩次土耳其咖啡,兩次的咖啡卻都沒“面子”,是不是傳統不再受重視?我不知道。
關注公衆號,發送 128780 免費閱讀全文
2019-01-03 23:20:45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