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咖啡豆由
肯尼亞咖啡局統一進行分級檢定然後在拍賣會場上出售,公開拍賣的制度可追朔至1934年前拍賣的方式採取代理人制,
肯尼亞有50位持牌的代理人由他們寄送樣品豆給各自的客戶杯測,客戶可針對最喜歡的咖啡由代理人在拍賣會上競標,但這方式似乎鼓勵了中間代理人侵蝕農民的收入,因此在2006年
肯尼亞再開放32 個獨立的銷售代理人可以直接與外國咖啡買主接洽不需經由拍賣會,不過這些都要達到
肯尼亞咖啡局對品質‧儲存‧銀行擔保等標準才能銷售,兩種制度同時平行運作,經歷數年發展是最透明拍賣分配製度,品質愈好的咖啡能夠透過杯測得到更好的價格,讓更多合作社及農莊願意加入,不過我覺得後者可以直接與農戶接觸得到第一手資料。
什麼是咖啡豆的分級
平常我們在看單品咖啡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長長的名字裏,夾帶一兩個縮寫,例如PB, AA, G1等,它們所代表的,其實是產國給予咖啡豆的等級。
在這個地球上,並沒有一個世界通用的咖啡豆分級系統
分級的目的,在於提供交易時的大致基準。必須注意的是,這個地球上,並沒有一個世界通用的咖啡豆分級系統(畫底線)。分級的名稱與依據,實際上是由各產國自行決定。有幾點是我們在討論分級制度時,必須特別注意的:
分級的標準,每個國家都不一樣
有些國家的分級制度名稱雷同,但實際定義卻又不太相同
難以進行跨國的比較,因爲制度不一樣,每個國家的特色也都不同
分級只是參考,並不是影響風味的唯一或最關鍵因素
E 指的是大象,但不是指品種裏的象豆種。一般來說,一顆果實裏會有兩個種子,面對面貼在一起,所以會有一面平平的,稱爲平豆、母豆或雙辦豆。E則是兩個種子在成長的過程裏,合體黏住,變得超大的豆子。量少,是自然發生的變異。
AA 篩網的孔洞大約是7.20公釐,這個等級的價格比較好。
AB A的濾孔大小是6.80公釐,B的則是6.20公釐,這兩個會混在一起賣,所以稱爲AB。一次收成裏,大多數的咖啡豆,會集中在這個等級。
PB 英文稱爲Peaberry,臺灣多稱爲小圓豆,或公豆、單瓣豆,相對於普通的平豆。很少見,因爲果實內只有一顆種子發育完成,因此得到小而圓的豆子。對風味的影響沒有定論,有的人特別喜歡,因此會將PB挑出來販售。
C 孔洞大小在4.8–5.6公釐,算是小顆粒的豆子。
TT 通常是有缺損的豆子,纔會掉到這一級。哭哭。
T 到這個等級,通常只剩下碎屑、瑕疵豆,以及4.8公釐以下的小粒豆。
MH/ML 過熟掉在地上等品質非常不好的豆子,不會拿來外銷。
一般常看到的AA+, AA++, AA Top, AB+,是貿易商自己的分級,不在
肯尼亞的官方制度裏面。不同貿易商會有不同的界定,所以就參考一下
前街咖啡也有肯尼亞AA的豆子,肯尼亞asali、卡羅歌託的都是肯尼亞AA的,建議手衝參數是90-92℃,粉水比是1:15,衝煮時間是兩分二十秒。入口是明亮的聖女果酸香,蜂蜜般的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