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咖啡店盛行 業界產值達209億人民幣 中國咖啡怎麼突圍?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新聞 > 中國咖啡 > 2024-11-24 19:25:21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 2017年咖啡豆收購價-各國咖啡的價格介紹
  • 星巴克中國CEO王靜瑛美西時間21日在西雅圖企業總部的年度股東會上說,計劃2021年時在大陸展店要超過5,000間。
     
    去年12月5日,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Roastery開業,這是繼2014年總部西雅圖首家Roastery之後,全球第二家臻選烘培工坊。儘管室內空間超過800坪,但蜂擁而至的人潮,還是讓星巴克不得不採取限流措施。連續幾天時間,消費者至少得排隊一個小時以上,才進得了門喝上一杯咖啡。
     
    根據星巴克公佈的數據,上海臻選烘焙工坊開業前八週,平均每天營業額高達6.4萬美元(約新臺幣185萬元),是美國店面平均一週營收的兩倍。儘管大陸星巴克的咖啡並不便宜,平均約比臺灣高出三成,但依然擋不住大陸民衆對星巴克的喜愛。
     
    因此,從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國際貿易中心開出中國市場首家門店後,如今已經在中國大陸130多座城市擁有超過3,000家門店,中國也成爲僅次於美國的星巴克第二大市場。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日前發佈的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咖啡店數量尚不足1.6萬家。然而到2016年底,全大陸咖啡店數量已達到8.5萬家。2017年,中國咖啡店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人民幣209億元,已經是逼近新臺幣千億元級的龐大產業。
     
    報告稱,儘管目前大陸咖啡市場以超乎想像的速度飛快發展,咖啡店數量也有大幅度增長,但與歐美、日韓等國家相比,大陸人均咖啡消費量依然偏低。據調查,目前大陸每人每年咖啡消費量約20杯,日韓則是200杯,歐美更可達到500杯。
     
    隨著新生代消費羣體逐漸崛起,併成爲咖啡消費主要力量,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爲,中國咖啡市場潛力將進一步釋放,預估未來幾年將保持11%至15%左右的速度持續成長,2023年市場規模可望達到人民幣479億元。
     
    《品途商業評論》結合咖啡產業上中下游,對比分析萬億咖啡市場未來的突破點:
     
    上游:咖啡豆需求增大、進口精品豆佔1/5
     
    首先從生產方面,雲南是我國最大的咖啡種植和出口基地,經過多年發展,產業鏈已經相對成熟。據昆明海關統計,2017年1——10月,雲南省出口咖啡豆4.45萬噸,價值12.7億元,佔全國咖啡豆出口額的57.6%。
     
    智研諮詢發佈的《2017-2022年中國咖啡市場分析預測及未來前景預測報告》顯示,雲南小粒種咖啡在世界上享有較高聲譽,其中普洱咖啡佔據半壁江山,每年超過半數的產量出口到西歐、日本、美國等發達地區和國家,年出口創匯超過4000萬美元。
     
    全國咖啡產業知名示範區和國家咖啡檢測重點實驗室均落戶普洱市,當地還培育出沃爾、愛伲莊園、漫崖等爲代表的龍頭企業從事咖啡精深加工行業。
     
    雀巢公司、星巴克等全球咖啡巨頭均在普洱設立採購站或採購中心。雀巢官網今年1月29日的新聞顯示,目前普洱咖啡種植面積78.9萬畝,產量5.86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佔中國咖啡總面積和總產量的5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雲南咖啡交易中心在2017年實現近6萬噸的收儲和交易,交易金額超過15億元,通過構建一套完整的與國際接軌的精品咖啡體系和產業模式,將雲南產區真正帶入全球精品咖啡領域。除雲南外,海南和福建也是我國的主要咖啡種植區域。
     
    進口方面,近4年以來,中國咖啡豆進口量除2015年稍有下滑外,一直呈上揚趨勢。2017年1——11月,中國進口咖啡數量爲11萬噸;市場調研機構QYR預測,2020年中國咖啡豆進口數量將達到12.4萬噸。
     
    相比之下,美國和日本60kg咖啡生豆進口量十年複合增長率不高於2%,韓國近年來對咖啡進口需求也有一定比例增長,但是遠不及中國市場對咖啡生豆進口量的需求。
     
    通過對比美日韓最近5年咖啡消費量,可看出這三個國家對咖啡的消費量增長變動不大。
     
    值得關注的是,隨着中國咖啡市場規模提升,對精品咖啡豆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從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的進口量從十年前不足10%升至接近20%。從價格角度,據市場調研機構QYR分析統計,2014——2020年咖啡豆進口額平均增長率將達到 9.6%,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中游:雀巢勝出,咖啡飲料備受歡迎
     
    速溶咖啡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經過雀巢、麥斯威爾20餘年激烈市場爭奪,暫以麥斯威爾關閉了廣州生產線告終。
     
    但是雀巢並非最終的勝利者。以星巴克爲代表連鎖巨頭在速溶咖啡領域也有佈局,加之互聯網咖啡興起,中國乃至全球的咖啡品牌依舊在混戰。
     
    此外,咖啡飲料市場需求不容忽視。在2018年的快消品行業,與提神的功能飲料相比,咖啡更符合當前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例如,新希望集團推出雲上時光牛奶咖啡、天喔推出巴諾咖啡、雅哈推出“濃系列”,以及可口可樂推出喬雅咖啡。
     
    食品商業觀察(FBC)團隊的一份報告中顯示,以某二線飲料品牌爲例,主要是針對三四線市場,2015年咖啡產品銷量僅爲70萬箱,2017年銷量就達到500萬箱,充分證明了在我國無論一二線市場還是三四線市場,對咖啡的消費認知均較爲成熟。主流即飲式咖啡的價格區間在4——7元,競爭格局已經形成。
     
    下游:精品咖啡或將是突破點
     
    在下游領域,主要可分爲星巴克、漫咖啡爲代表的傳統連鎖咖啡店,以連咖啡、luckin coffee爲代表的互聯網咖啡,以麥咖啡、Costa爲代表的品牌巨頭,以全家、7-11爲代表的便利店咖啡,以及以Blue Bottle爲代表的網紅精品咖啡館。其中,星巴克在傳統連鎖咖啡店渠道仍佔據半壁江山。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興咖啡連鎖品牌憑藉精準的市場定位和獨樹一幟的經營模式,帶動連鎖咖啡市場朝着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其中,連咖啡宣佈完成B+輪億元融資,瑞幸咖啡宣佈10億元入局,藍瓶子被雀巢收購,咖啡之翼登錄新三板,雲南資本重組凌豐咖啡。
     
    此外,行業外企業也跑步入局,例如永安行開了咖啡館、天津狗不理集團拿下高樂雅咖啡總代。資本引入、巨頭整合、多條跑道均令咖啡行業欣欣向榮。
     
    2017年,以星巴克、漫咖啡爲代表的傳統連鎖品牌,流量上依然領先於其他門店,仍具較大優勢。特別是隨着星巴克收回華東經營權,Costa Coffee的母公司、英國酒店餐飲巨頭Whitbread收購了尚未擁有的該咖啡連鎖在中國南方合資公司的49%股權意味着龍頭企業已經開始市場整合。
     
    本文選取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連鎖咖啡品牌詳細案例分析,星巴克和漫咖啡爲什麼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以及上島咖啡失利的原因。
     
    部分巨頭品牌呈現疲軟趨勢。由美團點評發佈的《2017中國咖啡館生存狀況數據報告》指出,來自英國的Costa與麥當勞旗下麥咖啡在品牌流量和單店平均流量方面意外墊底。
     
    儘管巨頭霸佔市場,未來精品咖啡仍有機會。眼下,Blue Bottle正引領着第三代咖啡潮流,它以高品質的咖啡豆和咖啡衝調手藝而受到美國咖啡愛好者的追捧。在朋友圈,很多去日本、美國旅行的朋友均會曬出在藍瓶子咖啡店的照片。
     
    除Blue Bottle外,精品咖啡代表還包括來自雀巢競爭對手歐洲的JAB 集團旗下的樹墩城(STUMP TOWN)、Jacobs Douwe Egberts、Peet’s Coffee&Tea 等多個高端咖啡品牌。對此,星巴克快速響應,並推出更高檔的臻選系列和烘焙工廠門店 Roastery。
     
    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表示,精品咖啡已佔據了整個美國咖啡市場 15%——20% 的份額,是眼下前景最光明的領域。
     
    結語
     
    結合本文數據分析,自2018年起,中國咖啡消費規模每年或將以30%的速度增長。在上游領域,中國雲南高端咖啡產業鏈已相對成熟,對咖啡生豆特別是精品豆的需求量逐年提高,咖啡消費空間充滿想象。
  •  
  •  

 

2018-03-23 15:45:34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